..

记一次蚂蚁晋升失败(2021)

迁移新电脑的过程中,偶然发现遗漏在角落的一份笔记,记录了 2021 年晋升失败后的零散思绪。

现在仔细咀嚼起来,这些想法也变得颇为有趣,干脆分享给大家。

2021

正文

在蚂蚁一共参与了三次晋升答辩:

  • 2019: p5->p6 (passed)
  • 2021: p6->p7 (failed)
  • 2022: p6->p7 (passed)

如何获得晋升机会?

  • 阿里的绩效体系:3.75(30%) + 3.5(60%) + 3.25(10%)
  • 晋升条件:3.75 主管提名 OR 3.5+自主提名

Fun facts: 提名晋升之后,大多数情况下,你可以“脱产”准备答辩。也就是说不用干活 2-3 个月,专心准备 ppt :)

一、前期准备

讲故事:答辩本质就是讲故事,follow 主线将一件最多两件事情,讲清楚,讲完整,来佐证你的思考与成长。

例如我的故事(主线为高可用监控):

  1. 背景与问题
    • 业务特色:国际支付作为商户与渠道承上启下的位置,上下游不稳定+小流量问题 贡献 80% 的误报
    • 当前监控产品的局限性:只支持同比/环比简单的单点静态阈值配置
  2. 现状
    • 第一年做了「告警智能降噪」晋升到 P6,但这种“被动防御”的主流模式存在两个问题:
      • 成功量下跌本身不是一个合理的 SLIs,准确率低并同时非常容易在源头遗漏,影响召回率
      • 个性化规则(专家经验)分散无复用
  3. 如何解决
    • 业务链路监控框架:
      • 基本业务逻辑:用户自定义链路后,支持挂载 异常检测,链路纬度的定位降噪,以及应急预案自动推送等通用模块
      • 技术创新亮点:xxx
  4. 阶段成果
    • 业务数据(覆盖率/准确/召回)
  5. 展望(有优点必有不足):
    • 全公司复用性/产品化
    • 其他团队/产品的协作配合

二、现场答辩

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个人 ppt 述职 & 提问环节(对应晋升评判标准:业绩 40%+ 潜力 60%)

  1. 个人述职(20min):
    • 个人性格比较内向,只能靠多练形成肌肉记忆的同时,尽可能的保持流畅和激情
    • 疲惫的评委:适当把握节奏展示亮点,甚至提前埋坑,引导评委提问环节。
  2. 问题回答(10-20min):
    • 200% 的自信: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保持自信(克制情绪不要抬杠..)。例如覆盖率等数据,可以实时求实的阐述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,你的思考,以及未来的规划。只有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,评委才会相信你可以
    • 与评委/面试官做朋友:评委并不是刁难你,而是竭尽全力帮助你更好的展示自己

对每个数字保持严谨:记得评委针对一组数据(告警数量从每周一百个降到十个,准确率从30%提升至90%+),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:这个逻辑不通呀,原来的每周的准确告警是 100x30% 是 30 个,但现在 10x90% 是 9 个,那 20 个有效告警哪里去了呢?当时空气突然安静了十秒钟

三、为什么晋升失败了

  • 对照晋升标准:在潜力也就是规划的部分,没有讲清楚(没想清楚)
  • 不确定性:虽然有 20 分钟的个人述职时间,但隔行如隔山,如果没有接触过你的领域,评委很难第一时间全部理解你过去几年遇到过的痛点和创新的思路(有个技巧是反问沟通理解评委的意图)

THE END

晋升的好处和问题:

  • 晋升和面试很类似,好处是对自己一次全方面和反思和锻炼,但坏处在于如果没有通过,对于个人来说自然是很气馁,毕竟脱产一个月付出心血进行准备。看上去晋升通过率还可以,那是因为晋升失败的同学很多都离职了。。
  • 同时「脱产」也是最为大众诟病之处: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晋升 :( 以我浅薄的理解,因为蚂蚁(阿里)的基因里是一家销售公司,即通过激励让员工打鸡血持续创造价值,晋升和奖金激励强绑定所,以也不难理解上面的行为
  • 晋升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收入,但也意味着公司对你更大的期望和挑战。选择不晋升也是一种选择。

2024.11

一些最新的想法~

基本的表述能力:

回想起大学时参与的师生合作项目,投入了两年的时间,但最终答辩结果却很糟糕。虽然对个人,一直是兴趣驱动倒没什么波澜,但对于导师还是有较大的愧疚。

因此,个人认为,不应该拒绝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,这种“技能”与编程一样,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。不必把一件得了 100 分的产品,巧舌如簧吹嘘成得了 200 分,只要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产品的 60 分的优点,就足以了。

对工作模式的怀疑动摇

过去七年的工作中,从创业公司 -> 互联网巨头 -> 外企,一路努力挣扎的目标,是如何让自己在市场中一直保持「竞争力」:

  • 但是所谓「竞争力」往往来自时间堆积的沉淀,并局限于当前公司,例如对当前公司复杂业务的理解,而不是某一时刻的能力。
  • 作为 IC (Individual Contributor),伴随着裁员的浪潮,随着时间流失「竞争力」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,就如同衰老一样无力和无可避免(当然极少部分人,可以靠积极健身对抗)。

这如同公司一般,公司人数越多,反而越低效,但通过时间积累的资本与壁垒,却让这艘 Titanic 顺利远航。

所以回到上面提及目标:努力提升个人在市场中的「竞争力」,本身似乎就不合理。甚至打工本身,对于个人来说,是否就是一种 Anti Pattern?

总而言之,作为一个 SRE,更加合理的做法是,不要让工作成为你的 single point failure,即使晋升受挫,可以通过备份快速 failover,甚至通过三地五中心来让你的人生更加健壮 :)

Just relax, take it easy

绩效评定和晋升仅仅是公司的管理工具,可以故意迎合,但不必在意外在的评判标准。

今夜觉得很重要的东西,拉长时间线后,似乎也无足轻重。

工作/生活/兴趣之间可以完全独立存在,毫无交集。甚至工作也是可选项。

生命转瞬即逝没有特定的意义,遵循命运与内心选择,用心的去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就好。

彩蛋 🥳

翻到以前罗翔老师来公司做分享,大家提的问题 XD

telegram-cloud-photo-size-5-6070963679538558060-y

telegram-cloud-photo-size-5-6070963679538558116-x

EOF